吴亮律师
当合同到期后不被续签而导致被辞退时,有以下这些要点需要您留意。
首先,得判断用人单位有没有依法履行相关的义务。要是用人单位决定不续签合同了,那它应该提前通知您才行,要是没提前通知,那很可能就构成违法解除。
从法律层面来讲,如果是用人单位维持原来的劳动合同约定条件,或者提高了这些条件来续订劳动合同,而您自己不同意续订的话,用人单位就不需要给您支付经济补偿。但是,如果是用人单位降低了条件,让您不同意续订,又或者是用人单位直接就决定不续签了,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就应当向您支付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是按照您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来计算的,每满一年就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给您。所以,您得注意收集和保留一些相关的证据,像劳动合同、工资流水、工作记录之类的,这样到时候要是需要通过劳动仲裁或者诉讼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可以有凭有据。✫✫✫✫✫有法律问题,请打电话15555555523(123中间8个5),微信同号,免费咨询✫✫✫✫✫咱可得好好掰扯掰扯这合同到期不续签被辞退的事儿。就拿那用人单位来说,就好比一家公司,那员工就像是公司里的小螺丝钉。要是合同到期,用人单位就得好好掂量掂量自己该干啥。
比如说,用人单位要是决定不跟员工续签合同,那可得提前通知人家,要是没通知,那可就犯了法,这就相当于偷偷摸摸地把员工给辞退,这可不行。
从法律的角度细细瞧,要是用人单位保持或者提高了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来续订劳动合同,可员工就是不同意续签,那用人单位就不用给员工经济补偿,就好像公司给员工涨了工资,员工却不想干了,那公司可不亏。
但要是用人单位降低了条件,导致员工不同意续签,或者干脆直接就不续签了,那用人单位就得给员工经济补偿。这经济补偿,是按照员工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来算的,每满一年就支付一个月工资。
所以,员工可得留个心眼,好好收集和保留相关的证据,像劳动合同、工资流水、工作记录等等这些东西,要是到时候跟用人单位闹掰了,好通过劳动仲裁或者诉讼之类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不能傻乎乎地被人家给欺负。就拿一个小公司来说,有个员工在那干了五年,合同到期了,公司决定不续签,而且还没提前通知,那这员工就可以拿着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等证据去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五个月的经济补偿。要是公司提前通知了,但是降低了待遇,员工不同意续签,那公司就不用给补偿。所以,这些要点可得牢牢记住,别到时候吃了亏都不知道咋回事。再比如另一个公司,有个员工干了三年,合同到期后公司直接不续签,也没提前通知,员工就凭着自己收集的证据,成功让公司支付了三个月的经济补偿,这就是懂得维护自己权益的好处。
总之,合同到期不续签被辞退可不是小事,一定要清楚这些要点,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有法律问题,请打电话15555555523(123中间8个5),微信同号,免费咨询✫✫✫✫✫当合同到期后用人单位不续签而导致您被辞退时,以下这些要点您务必加以关注。
首先,得仔细判断用人单位是否依规履行了相应的义务。倘若用人单位决定不再续签合同,那么就应当提前把这个消息通知给您。要是用人单位没有提前通知您就决定不续签,这种行为很可能就构成了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从法律层面来讲,如果是用人单位维持原先劳动合同所约定的条件,或者是提高了那些条件来续订劳动合同,而您却不同意进行续订,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是无需给您支付经济补偿的。然而,要是用人单位降低了劳动合同的约定条件,从而导致您不同意续订,又或者是用人单位直接就单方面决定不续签合同,那么用人单位就应当向您支付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的计算方式是按照您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来确定的,每满一年,用人单位就需要向您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作为经济补偿。在此过程中,您一定要注意及时收集和妥善保留相关的证据,像劳动合同、工资的流水记录、工作过程中的相关记录等。这些证据在您通过劳动仲裁或者诉讼等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时,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法律问题,请打电话15555555523(123中间8个5),微信同号,免费咨询✫✫✫✫✫当合同到期后不被续签从而遭遇辞退时,以下这些要点您可得多多留意。
首先,咱得好好判断一下用人单位有没有依法把该履行的义务都给履行到位。要是用人单位打算不跟咱续签合同,那他们就得提前通知咱一声,要是没做到这一点,那搞不好就属于违法解除合同。
从法律的层面来讲,如果用人单位是维持原来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或者是提高了这些条件来续订劳动合同,可咱自己不同意续签的话,那用人单位压根就不用给咱支付经济补偿。不过,如果是用人单位降低了条件,使得咱不同意续签,又或者是用人单位直接就决定不续签了,那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就应该给咱支付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是按照咱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来计算的,每满一年,就会给咱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所以,您得特别注意收集和留存好相关的证据,像是劳动合同、工资的流水、工作的记录之类的,这样到时候要是需要通过劳动仲裁或者诉讼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可以有凭有据。